中国共青团网  >  团情快报  >  正文
西部计划:新时代青年成长的西部答卷

发稿时间:2025-07-26 10:21:00 来源: 湖北省团校

  西部计划自启动以来,50余万名高校毕业生扎根服务基层的青春考场,谱写了建功西部、报效祖国的青春之歌,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和青年力量。在这场新时代青年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“双向奔赴”中,在“小与大”“知与行”“苦与乐”的选择中,他们用一份份亮丽的青春答卷勾勒出新时代青年淬炼品格、磨砺本领的成长曲线:当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,当书本知识对接现实需求,当吃苦奉献成为青春底色,青春就能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璀璨光芒。

  在“小”与“大”的融合中锚定价值坐标

  面对多元价值选择,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抉择背后,是理想信念构筑的精神灯塔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,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,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。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谈海玉那句“家乡不缺我一个医生,但留在这里能做更多事”的朴素心声,正是当代青年奋力担当历史重任的生动注脚。他们主动走出“小我”的狭隘坐标系,在西藏牧区的诊疗室、在贵州山区的讲台前,完成从大学毕业生到“人民的好医生”“边疆的好老师”的身份蜕变。

  这种蜕变的本质,是理想信念生发的使命自觉。当志愿者们在解民忧、纾民困中触摸到国家发展的脉搏,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,便从诗句变为现实的精神归属。西部大地不仅是安放青春理想的远方,更成为熔铸家国情怀的熔炉。在那里,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、边疆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,迸发出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国家”的澎湃动能,印证着“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”的深刻哲理。

  在 “知” 与 “行” 的结合中锻造过硬本领

 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实践是最好的教材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广大青年阐释学习与实践的关系:“学到的东西,不能停留在书本上,不能只装在脑袋里,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,做到知行合一、以知促行、以行求知,正所谓‘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’。”他勉励广大青年做有理想、有学问、有才干的实干家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在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实践里得到充分印证。当部分青年面临“知易行难”的成长困境,基层实践恰如一把钥匙,打开了破解认知与实践脱节的密码。从那曲市人民医院由简陋诊所变为全国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,到贵州山区小学从“黑板粉笔”升级为“智慧课堂”,一批批志愿者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了从“理论书生”到“实践能手”的跨越。

  基层作为最鲜活的课堂,构建起“干中学”的成长之路。在语言不通的边境乡镇,他们既要研习民族政策,又要攻克方言壁垒;在医疗匮乏的牧区,他们既要参与临床诊疗,又要肩负健康科普责任。这种“多线作战”的实践淬炼,让青年在服务群众中感受实践的力量,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综合能力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,“只有到基层中去、到实践中去、到人民中去,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、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。”实践出真知的永恒真理,在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成长轨迹中变得可感可知可及。

  在 “苦” 与 “乐” 的交响中淬炼精神品格

  “青年时代,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,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在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“自找苦吃”的精神追求,外化为 “以苦为乐” 的实际行动 。面对高原缺氧的呼吸障碍、偏远乡村的孤寂清苦、基层工作的纷繁复杂,他们毫不退缩,主动投身其中。正如李大钊所言“青年之字典,无‘困难’之字”,志愿者们在摔打中磨练宠辱不惊的心态,在挫折中锻造百折不挠的意志。有人在牧区夜以继日普及卫生知识,终让群众养成健康习惯;有人扎根边疆小学坚守多年,用知识照亮孩子的眼眸。当看到群众因自己的付出而露出笑容,看到孩子们凭借知识有机会走出大山,他们深知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这份在奉献中收获的满足,早已成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,生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。

  在当代部分青年面临精神内耗、沉迷虚拟世界等成长挑战的背景下,西部计划的奋斗实践更具启示意义。一批批志愿者在大山深处、雪域高原中涵养“自找苦吃”的作风,恰是对“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”的生动诠释。他们用行动证明:唯有在与苦难的博弈中超越自我,在服务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价值,才能让青春在超越庸常中获得升华。

  从首批志愿者踏上西部热土至今,一代代青年用行动诠释着同一个信念:青春的价值,在于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。当新一代青年志愿者在西部计划的考场上续写新篇,他们正在用实践回答“何为青春、青春何为”的时代之问。这份西部答卷启示我们:唯有将“小我”融于“大我”洪流,以知行合一的姿态投身实践,在艰苦奋斗中锻造品格,方能在时代的考卷上写下无愧于青春的答案。因为真正的青春华章,永远书写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。

责任编辑:李彦龙